【利普刀治疗宫颈良性病变386例临床分析】 宫颈二级病变利普刀手术 利普刀(LEEP)技术是一项专门针对女性宫颈糜烂、宫颈息肉、子宫颈上皮内瘤病变、宫颈湿疣、宫颈肥大、宫颈裂伤等情况的技术,已解决了很多女性的困扰。利普刀治疗各类宫颈疾病具有快速、简单、安全、节约治疗费用,局部麻醉下手术。操作时间短,术中出血少,术后不适少,低温切割、无热损伤。切割创面组织,细胞形态无改变可以直接进行病理检查[1]。利普刀术后宫颈可恢复到自然的鳞柱交界,宫颈外形恢复常的情况。 资料与方法 2009年3月~2011年9月收治各种宫颈良性疾病患者386例,年龄18~55岁,平均35.6岁。手术标本均送病理检查,并观察手术时间、术中出血量、术后恢复情况。 方法:本组5例患者中,祛除绝经者,手术治疗时间选择在月经干净后的3~7天。在术前均行妇科检查,常规的阴道分泌物检查,排除阴道炎症,盆腔检查,子宫,附近正常,宫颈液基细胞检查及阴道镜检查,阴道镜下有异常者行宫颈活检,排除宫颈恶性病变,血常规,凝血,肝功能,心电图查无异常。保证其清洁度Ⅰ°~Ⅱ°。本组中宫颈肥大并Ⅱ°~Ⅲ°糜烂297例,宫颈肥大且伴有多个腺囊肿62例,宫颈息肉且伴糜烂12例,宫颈肌瘤2例,宫颈湿疣3例,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10例。采用高频电波刀,术前患者排空膀胱,取膀胱结石位,常规外阴、阴道消毒后暴露宫颈,给予1%盐酸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,Logue’s碘液标记病变范围,调节切割频率,选择50~65W为宜。根据宫颈形态大小、病变面积和病情轻重,选择不同的环形电极或锥形电极进行切割,在病变外5mm,从一侧向另一侧切割,1次切割,如果发现病变部在宫颈管内可以直接选用锥形电极采取顺时针360°旋转切病变组织,宫颈管深度最大达1.5cm。尽可能一次性完整切除整个转化区,创面采用电凝球电凝止血。术后创面敷以云南白药粉,碘仿纱条填塞。切除组织以3点及12点分别标记后送病理检查。术后口服青霉素类,或头孢类(无过敏者)及奥硝唑3~5天,禁性生活及盆浴2个月。术后1个月复查,以后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及术后切缘情况嘱患者定期随访,术后48~72小时后来院宫颈上药,之后4周、6周、8周分别随访此次,术后3个月随访1次,行宫颈细胞学检查,之后每年定期随访[2]。 结果 386例手术过程顺利,手术时间3~19分钟,平均6.7分钟,平均出血量122ml,其中2次出血达70ml,予以纱布填塞后电凝止血。治愈率9715%。12例术后出现息肉样增生,二次手术后均痊愈。术中15例患者出现局部的灼热感,伴下腹坠痛,且能忍受。2例出现脱痂期大出血,予以阴道上药后痊愈。送往组织病理检查的本组患者术中切除的宫颈组织,其中370例与术前的宫颈细胞涂片、阴道镜检查结果相吻合(9585%)。5例病检报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,而术前阴道镜诊断是慢性宫颈炎;10例病检报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,术前阴道镜诊断是CINⅠ;1例细胞学检查为ACS-US,阴道镜检查,病检未发现癌细胞,而术后病检的报告上为鳞状细胞癌。 讨论 导致女性宫颈致病的原因很多:不洁性生活、性伴侣多、人工或药物流产、产后宫颈裂伤、妇科各种炎症等,加之HPV等病毒感染,极易导致病毒疣及宫颈病变的发生,而这些疾病,若不及时得以有效治疗,有些从宫颈疾病易变为宫颈严重疾病。而高频电波刀的临床应用,为宫颈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。本组386例利普刀手术标本在术前均行常规的病理检查,而术后有2例的诊断得到了更正。利普刀术后宫颈可恢复到自然的鳞柱交界,便于使用阴道镜,方便了宫颈细胞学及病理学检查随诊。宫颈外形恢复正常的情况,光滑无瘢痕,手术后阴道排液量少。利普刀技术的优势在于[3]:①一次性根除治疗,永久不复发,告别了多年因传统手段而使疗效不佳且容易复发的情况;②创伤较小,对于宫颈的正常组织基本无损伤,做到了切口平滑,不留瘢痕,不会影响生育功能和夫妻生活质量;③痛苦小,无不良反应,手术过程基本没有疼痛感,手术并发症也较少;④疗程短,手术时间短,5分钟即可完成手术,完成手术后1天即可出院不需住院,且不影响工作和学习;⑤组织标本完整,手术过程不易造成组织被拉长、碳化的现象,切除组织面大可得到较完整的材料,不影响组织标本的完整性。可在诊断的同时进行治疗,切除官颈的异常病变,部位能够达到一定的深度,为阴道镜对宫颈管内检查不足地方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,提高了早期宫颈癌的诊断率。本研究组随访时间短,对CIN患者治疗后还有待定期观察。但对慢性宫颈炎的治疗疗效肯定,深受患者欢迎。 参考文献 1钱小虎,周览,王军臣,等.高频电波刀对于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价值[J].实用妇产科杂志,2004,20(2):121. 2卢翠珍,崔淑惠,任丽华.环行电切除术治疗宫颈病变的初步观察[J].中国实用妇科与妇科杂志,1999,15(6):347-349. 3姚守润,何海燕.高原地区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的疗效观察[J].中国健康月刊(学术版),2010,29(3):10-11.